
熊志军分拣报刊。
11月的朱日和,寒风裹挟着草原的凛冽掠过旷野。7日早晨天还未亮透,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朱日和邮政营业所的灯光却早已亮起,54岁的熊志军弯腰将头一天晚上从部队收寄的包裹打包,又将“双11”包裹逐一扫码、分堆,PDA扫描枪的“嘀嘀”声在安静的营业厅里格外清晰。“现在每天的邮件量比平时多了不少,牧民们买的过冬衣物、生活用品,还有战士们买的各种东西,都得按时送到。”熊志军抹了把额头的汗珠,声音带着些许沙哑,却难掩眼里的笃定。
朱日和,汉语意为“心脏”。熊志军既是朱日和邮政所的负责人,也是一名投递员。熊志军的邮政情结,始于少年时跟随父亲的脚步。作为朱日和邮政所的上一任守护者,父亲推着自行车到火车站接卸邮件的身影及将邮件送到老百姓手里时大家脸上流露出的笑容,在他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绿色的种子。1989年,这颗种子生根发芽。18岁的熊志军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正式踏上投递之路,成为联结草原与城市的新“纽带”。2000年,他将服务延伸至驻地部队,从此便成了为军服务的践行者。那时的邮路泥泞坎坷,草丛覆盖的路段暗藏风险。“我参加工作的起点是朱日和,我是这里土生土长的村民,这里的邮路通向军营、连接民生,我必须尽心尽力做好服务。”36年寒来暑往,熊志军以脚步为笔、邮路为卷,在草原上书写着“人民邮政为人民”的坚守,架起军民与外界联通的桥梁,守护着这片土地最温热的脉动。
每年夏季,熊志军忙得不可开交,身兼营业、投递、打包、封转数职,每天连轴转十多个小时,吃住在营业所,只为邮件能按时出口。“我们不仅要送快递,更要成为战士们的‘贴心人’。能为战士们解决后顾之忧,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夏训旺季,他和同事处理包裹总量超过1万件,这份专业与热忱,换来了部队授予的“真心爱军队 同心固国防”牌匾,更成了新时代军民一家亲的生动注脚。
邮政所的后院,便是熊志军的家。这么多年来,他的日程雷打不动:上午在朱日和镇投递收寄邮件,下午赶往环岛路邮政所投递收寄,晚上八九点钟返程,镇内投递频次一周5次,部队一周7次。有一年,朱日和遭遇暴雪袭击,投递完邮件返程时,道路早已被积雪覆盖。熊志军使用随车携带的铁锹一路铲雪前行,平时不到半小时的车程整整走了四五个小时,回到邮政所已经是深夜。
在草原,熊志军见证了邮政在时代浪潮里的更新换代和当地老百姓生活的日新月异。邮政所从砖房换成40平方米的新局所,摩托车升级为1.5吨厢式邮车,随着网络的便利和电商的发展,邮件从寥寥数种增至种类繁多,邮件量也翻了数倍。
“这是我姑娘给我买的护膝,已经到了,说是还有一些保暖的东西。志军,你帮我关注着点儿,我想给她寄点牛肉干,你帮我看看填对没?”老客户萨仁一边寄取快递,一边和熊志军拉家常。“放心吧,没问题,保证让你姑娘尝到家里的味道,这段时间‘双11’网购有优惠,你要是有需要买的但不会操作,随时来找我。”说话间,熊志军的手机传来微信提示音,客户发来信息:“熊师傅,几点到?”在熊志军的微信通讯录里,共有1788个好友,电话随时接通,问题随时解答,全新配置的邮车在不到一年里,已经在70多公里的邮路上行驶了27101公里。
唯有2020年,他“缺席”了两周投递。一天,他正在打包邮件,突然感觉胸闷得喘不过气。家人连忙将他送到医院,由于情况非常危急,当即办理住院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可他稍有好转便返回工作岗位。这份执着与长情的陪伴让他对每位客户的情况如数家珍,却唯独亏欠了家人。孩子上学期间,他只参加过一次家长会。妻子对这个“工作狂”也无可奈何,虽然有时心生抱怨,但还是全力支持他的工作,最终加入支局和他组成了“夫妻档”。如今,岁月染白了熊志军的鬓发,三年前他戴上了老花镜,当年的“小熊”变成了乡亲们口中的“老熊”,但那份邮政情怀却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