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编号1741!邮政大楼的这只特殊信箱,里面究竟有什么?

解放日报 徐心远 杜晨薇 舒抒 栗思2025-08-21来源:上观新闻

  虹口区天潼路,苏州河北岸,有一座百年历史的欧式建筑,这里便是上海邮政总局大楼。

  大楼二层是上海邮政博物馆,一只编号为1741号的老式铸铁信箱在馆中角落静静伫立,铜锈斑驳,厚重沉默。这是抗战期间曾经存放于邮政大楼地下室的千余只信箱之一。这些信箱供商户、企业和个人使用,方便领取邮件,避免丢失。

  那么,到底是谁在使用1741号邮箱?1741号信箱里又有什么?

中共上海邮局总支曾用于秘密通信的1741号租用信箱(非原编号)。

  一只信箱,撑起隐蔽战线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进入“孤岛时期”。当时,日本侵略者对上海通信系统进行严密监控,所有邮件需经日军邮检员查验。中共地下党为维系上海与解放区之间的联络,设法租下这只信箱。表面上,这只是由一家普通商铺租赁的私人邮政信箱,背后却是地下党人周清泉亲自主持的秘密交通站。

  信箱的租用手续、缴费、地址担保皆合法完备,但执行任务的,却是隐藏在邮局系统内部的党员与进步职工。他们负责收发邮件、分拣分类、错峰处理、夜间转运,在敌人眼皮底下,完成了一件件“不可告人”的快递。

  1941年至1949年,一批批重要文件、进步刊物、印刷母版、机要情报和秘密汇款,从这里悄无声息地与敌后的解放区和苏区往来。可以说,这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日军严密监控下维持隐秘联络网的关键节点之一,也是上海邮政人用生命和纪律守护的一条隐形战线。

  信箱里有什么?有的是来自苏区的指令文件、毛泽东的讲话印版;有的是即将在上海翻印传播的《苏联文艺》《时代》周刊、《新华日报》特刊;还有的是从地下党机构寄来的汇款凭证与组织通告……

  每一件信件、每一份材料、每一次投递,都意味着巨大的风险与考验。一旦暴露,不仅组织全线断裂,相关职工也将面临灭顶之灾。但令人惊叹的是,这只信箱从1941年开始使用一直到解放前夕,竟从未失手、从未中断、从未被查封,在白色恐怖的缝隙中维持了8年有余。

通过1741号邮箱传递的资料。

  有序制度,为密事护航

  这种高度稳定的运作机制,既得益于地下党的周密部署,也离不开邮政系统自身制度的保障。

  采访中,馆长展示了珍贵馆藏:20世纪40年代职工的请假单、审批表、调令等大量文书材料,体现出邮政系统“半军事化管理”的特点。许多职工并不知道自己经手的是何等关键的文件,但当领导说“这批邮件非常重要,务必准时安全送达”,他们从不质疑,只管默默完成。正是这份纪律性与使命感,使得1741号信箱能在最复杂的环境中稳定运行,成为敌后联络的“生命线”。

20世纪40年代邮政职工工作。

  邮政人不仅送信,还真真切切地走上了前线,成为抗战洪流中的一支重要民间力量。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日本侵略军自租界出发,炮火直逼闸北、吴淞,城市陷入战火之中。在党的地下组织和邮工工会的号召下,上海邮政系统迅速动员,全局职工日捐工资10%支援十九路军抗战,并组织成立一支以邮政职工为骨干的抗战救护队伍。

  这支“邮工救护队”由当时邮工工会执行主席朱学范亲自挂帅,挂靠在红十字会旗下,成立之初即有50余人报名参队,其中女职工20多人。她们不仅负责为前线官兵送水、送饭、包扎伤口,还在空袭后深入民居废墟中救人、灭火,甚至抬送重伤员穿越火线,转运至后方医院。邮政工会借调一辆原用于邮件转运的大卡车,将其涂装为白色、车身涂上红十字标识、顶部安装灯笼式旗帜,摇身一变成为“流动急救车”,日夜奔袭于激战地带。

沿着铁路救治伤员的救护队。

  这支救护队虽为临时编制,却执行着堪比军队的任务,也承担着同样的风险。1932年3月3日,《淞沪停战协定》签订的次日,在抗战前线的撤退途中,邮工救护队经历了最沉痛的一幕。三名队员——陈祖德、潘家吉和陆春华——在南翔火车站沿铁路撤回市区途中,突遇日军巡逻兵。三人身佩红十字袖章,手无寸铁,仍遭日本士兵刺刀连戳,殒命于铁道旁,成为邮政系统最早的一批抗战烈士。

陈祖德、潘家吉和陆春华(资料图片)。

  同时期,邮局还组织了“邮工童子军”。这支队伍主要由少年职工及其子弟组成,年龄大多在十三四岁上下,却肩负着极其重要的秘密联络任务。他们以学生、送报员、学徒等身份为掩护,频繁穿梭于城市街巷与郊区据点之间,在敌人眼皮底下完成情报传递、刊物运输、口信送达等任务。

  许多地下党的“点对点”指令,正是靠这些“孩子们”的脚力与胆识一一送达。他们衣着普通,背着书包,有的骑车,有的奔跑,从不引人注目,却几乎天天与封锁线、检查站擦肩而过。

  如今,这一切沉淀在上海邮政博物馆中。1741号信箱被完整复原,并与战时档案一同陈列展出。

  1741号信箱里,有纸张在流转,也有火种在传承;有字句密令,也有信念血脉;有踏火而行的情报,亦有不容出错的托付。它虽不大,却能藏风雷、纳乾坤;它不言语,却始终在历史最黑暗的深处,悄然指向光明。